“借吃消愁”?你患上情绪性进食了吗?
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“吃点好的”成了我们的日常主题。开心的时候要吃点好的庆祝一下,不开心的时候也要吃点好的安抚自己。随着生活的富足,“吃”渐渐超出满足生理需求的范畴,而成为一种情感补充、替代的手段。美食固然不可辜负,可若情绪性进食大大超出正常范围,肥胖可就要找上门来了。
所谓情绪性进食,指的是因为饥饿以外的原因产生食欲, 比如在情绪的刺激下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想吃东西的冲动。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情绪性进食呢?有以下几个指标可供判断:
1、 情绪饥饿是突如其来的,突然想吃而不是逐渐变饿
情绪饥饿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欲望,它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,希望立刻进食的冲动。而生理饥饿则更加循序渐进,我们的饥饿感是随着时间增强的。
2、 情绪饥饿使你渴求一些特定的食物,而不是只需要吃饱
情绪饥饿表现为对某一种或是某几种特定食物的渴求,通常是甜食或油炸类食品。但生理饥饿则更多是一种“有吃的就可以”的状态,因为其主要目的是填饱肚子。
3、 情绪饥饿时,你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吃了多少
“我觉得自己不知不觉就吃完了几大包薯片”——这是典型的情绪饥饿的状态。而生理饥饿时你则对自己在干什么有更清晰的认识,包括你吃了什么、吃了多少等等。
4、 情绪饥饿在饱腹之后依然得不到满足